老年人的希望工程
邁入高齡社會,在少子化的情況下,孩子的教育金、自己的養老金、父母的安養金,都讓現代人疲於奔命。所以有些人即使有心,卻可能無力負擔父母親的照顧。這些所突顯的矛盾,正是現代社會許多人所面臨的問題。當經濟和親情陷入兩難時,應該如何抉擇?而辛苦撫養子女,老來被遺棄,是否是老人共同的宿命?
想像一下,如果你在異地打拼,事業正在起步時,家中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,該如何抉擇?許多青壯年人都經歷過相同的痛苦-當奔波於事業、家庭,被經濟壓力、各種家庭問題壓得喘不過氣時,雙親已年邁殘病,自己卻無力照顧。尤其是為了工作遠離家鄉在外打拼的遊子,其守著家門付出終生辛勞的父母長輩,當他們年紀大了,體力精力漸漸衰退,子女卻不能隨侍左右。有些長輩甚至得拖著病痛的身軀,自行到醫院就診。因此,當經濟和親情陷入兩難時,經濟能力較強的,請居家看護;能力較弱的,送至安養中心;不孝者,則將之棄養。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,這種現象只會愈加嚴重,是現代人的無奈,也是高齡社會的共業,但,可以是理所當然嗎?
回想小時候,父母對我們無怨無悔的付出,曾身為人父人母者,都能感同身受;而當父母年邁,我們不正應該以相同的心情回報?但當父母最需要我們的時候,身為子女的卻理所當然的將之遺棄,情何以堪?而當我們年老時,是不是也會理所當然的被子女遺棄?
每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解決“老有所養”的問題。養老模式中外有別,古今不同。什麼是好的?那要看能否適應各國國情、經濟發展、文化傳統,能夠適應它的就是好的。 而中華民族給出的答案是“導民以孝,以孝侍親”,以孝文化作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思想基礎。
所以這個社會應該找回遺忘已久的「孝」,這個「孝」是飲水思源,是感恩,是回報,是一種身為生命天生擁有的天性。喪失了這種情感,整個社會不只無法面高齡海嘯,更會變得冷漠、功利,同時也會喪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。因此我們必須以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「孝」建立一套創新發展孝道文化,築強養老保障體系《老有所依、老有所養、老有所學、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》,以共好、共享、共榮、共樂,讓中華傳統美德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倫理觀與社會價值觀落實在我們的社會。